幸福與快樂的感覺可由自己製造出來
幸福與快樂,非外求之物,而是由心而生。若能懷抱感恩之心,投身所愛之事,即使工作繁重,也能樂在其中。世人常言「工作多、壓力大」,聽來似是苦不堪言,然若能轉念一想,調節情緒,則可化壓力為動力,轉煩惱為喜悅。若是為學校行穩致遠,工作多是應該的;若是為學生創造多元歷程,工作多是具意義的;若是為學習環境優化,工作多是令人欣慰的。所謂「樂此不疲」「甘之如飴」,正是此理。
感恩本校有一班同心同德的好同事:有同事巧手粉飾教員室大門,有同事創意設計正向校園歡迎板,有同事精心優化學校網頁,有同事勇於接受行政工作挑戰……點滴努力,匯聚成新學年的新氣象,令人耳目一新,滿懷希望。
我於九月下旬有幸參加由國家教育部邀請、中聯辦協調、香港教育局聯合組織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香港教育界國慶訪京暨專業交流團」。一行約一百五十人,雲集教育界領袖,前往瀋陽遼寧和北京,參訪學校和機構,內容豐富,收穫甚多。回港後,我已迫不及待於例會及周會與師生分享所見所聞。
初踏遼寧,深感當地居民的親切熱情;老北市的旅遊景點設計精巧,充分展現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之美。其中,「鳳舞九天」無人機表演更是令人目不暇給,視覺震撼、創意十足。我想,若能將此表演引入香港廟街,定能吸引市民與遊客駐足流連,為本地夜間經濟注入新活力。
我們一行人亦參觀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該館於1991年落成,屬國家一級博物館。每年9月18日,館方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響儀式,屆時沈陽全城拉響防空警報,主要街道上的車輛停駛並鳴笛三分鐘。儀式中,由14位各界代表擔任撞鐘手,敲響14下警鐘,寓意中國人民在14年抗戰歲月中堅毅不屈、英勇抗敵。
館內收藏大量九一八事變前後的珍貴歷史照片與文物,透過沉浸式展覽及導賞員詳盡講解,大家對日本侵華與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由遼寧乘坐高鐵前往北京,交通便捷,令人驚嘆。在北京,我們參觀了多個著名景點,包括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水立方(國家游泳中心)、鳥巢(國家體育館)、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法海寺藝術館、石景山規劃館、首鋼園、風格獨特的香格里拉酒店,以及北京冬奧比賽設施等。這些建築不僅規模宏大,設計還極具創意,達到世界級水平,更契合習近平主席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理念。我們深切感受到,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正不斷推進,充分體現「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新科技不僅提升和改良生產力,更是培育人才、激發創新的重要動力。國家的持續進步令人振奮,我們由衷感到欣喜與自豪!
零晨時分,我們懷著雀躍之情,整裝待發,前往天安門廣場觀禮升旗。街道雖昏暗,卻掩不住心中澎湃激昂;四周寂靜,偶爾風聲沙沙、樹葉輕響,更添莊嚴肅穆之感。為免耽誤時辰,大家依指示迅速前行,終於抵達觀景台。為迎接晨曦,廣場燈火盡熄,公安人員截停車輛,海陸空三軍步操聲鏗鏘響起,升旗隊英姿勃發,隆重登場。初次親歷此等莊嚴儀式,心中滿是期待與敬仰。天安門升旗禮不僅具標誌性意義,更深刻強化了國家意識與國民身份認同。當國歌奏響,全場齊聲高唱,聲勢浩蕩,氣勢磅礴。國旗徐徐升起之際,我眼前所見,心中所感,皆是國家不懈努力與日新月異的進步。
是次參訪,我們有幸獲邀前往人民大會堂,並獲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清華親切接見,深入了解國家的發展成就及香港所肩負的時代使命。港澳教育界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祖國建設教育強國貢獻智慧與力量。我認為,學校要讓學生看見科技的力量、看見未來的方向,仍有許多工作值得推進。令人欣慰的是,教師與學生皆展現出高度的熱情與幹勁,令我深受鼓舞!
曾維愛校長
2024年10月